你是否曾在美術館裡,駐足凝視過一尊優雅的雕像?也許,那就是出自黃土水之手。
黃土水,1895年出生在臺北艋舺的一個木匠家庭。從小在木工堆裡長大,耳濡目染下,他的手特別靈巧。
後來,他考上當時的東京美術學校,成為第一位赴日專攻西洋雕刻的臺灣人,這在那個時代,是非常不容易的事。
這本繪本,以溫柔的筆調帶我們走進這位天才藝術家的生命旅程。他曾經創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,例如《甘露水》、《水牛群像》、《少女》……你或許不認識他,但很可能已在某個展覽中與他的作品不期而遇。
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一點,是它巧妙融入了臺語詞彙。有些字句得唸出聲音,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那個意思。這種語言的親切感,就像黃土水作品中藏著的台灣味,溫柔卻深刻。
黃土水在短短三十幾年的人生裡,用雙手雕刻出屬於臺灣的現代藝術軌跡。他的創作不只是雕塑,更像是在用生命記錄故鄉的氣息與土地的情感。這本繪本不只是讓我們認識一位藝術家,更像是翻開臺灣文化的一頁,讓人忍不住一頁頁翻下去。
如果你也曾對某件藝術品感到好奇,不妨打開這本書,讓我們一起走近黃土水,一起認識這位「寂寞的天才」,如何用雕塑說出他心中的臺灣。
#朵朵愛閱讀 #好書推薦寂寞的天才黃土水 #黃土水 #臺灣雕刻家 #漫活工藝主題書展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▌ 一切的開始,是始於廟埕與柴刻店
黃土水出生在日治時期,那是一個臺灣人還不清楚「藝術」是什麼的時代。
他從小常常出入寺廟,也喜歡到柴刻店看師傅雕刻,對雕刻工藝特別著迷。
他的第一件作品《觀音》(1914年)便獲得了臺灣總督的褒獎。原本在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後,他被派往大稻埕公學校任教。
他的天分很快被總督府的民政長官注意到,對他說:「你教書太可惜了,你應該要做一個雕刻家!」
半年後,他完成了《仙人》(1915年),年僅20歲的黃土水,成為第一位赴日學習雕刻的臺灣人,也為臺灣藝術界開啟了嶄新的一頁。
▌ 一邊奮鬥,一邊尋找「啥物是臺灣?」
到了日本後,儘管黃土水在東京美術學校以99分的優異成績畢業,仍無法擺脫來自日本社會的歧視。他曾被問:「臺灣人也吃米嗎?」「你的祖先是不是會出草?」這些尖銳的問題讓他更加深刻地思索:我是誰?我是臺灣人,「啥物是臺灣?」
於是他走進博物館,查閱原住民的研究資料與文物,最後完成了石膏像作品《蕃童》(1920年),描繪原住民孩童的神情與姿態。這件作品入選當年的日本帝國美術展,這是當時身為藝術家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耀之一。
1920年10月18日,全臺灣的人們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「黃土水」這三個字。那一天,也是臺灣人第一次知道,原來藝術,能夠這樣深深地打動人心。
▌ 被遺忘的大理石,竟然是「阿姊」
另一段秘密且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張醫師家。
當年黃土水的《甘露水》被人當作垃圾,遺棄在臺中火車站旁,張醫師不忍作品被如此蹧蹋便把它載回家。張醫師的孩子們從小就把這座雕像當作「阿姊」,靜靜守護多年。
張醫師曾交代家人:「要等到臺灣這塊島嶼上的人,無論從哪裡來,都能互相尊重的時候,才可以讓這件事公開。」
先別急著離開,朵朵還有推薦書單要分享~
書展書單搶先看!
2025工藝郵票主題書展書單
序號 |
書名 |
索書號 |
出版單位 |
1. |
464.1 0340 2012 |
視傳文化 |
|
2. |
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鑑賞全書 : 最深入! 8大視角家具品鑑法、147式榫卯構造解剖 |
967.5 2010 2022 v.1 |
原點出版 |
3. |
圖解透視中式木家具實作全書 : 最詳盡!木作家具的設計工法與寸法100例 |
967.5 2010 2022 v.2 |
|
4. |
no.867;2025:March. |
日本民藝協會 |
|
5. |
966.5 7512 2019 |
藝術家出版社 |
|
6. |
969.08 0070 2020 v.1 |
非凡出版 |
|
7. |
969.08 0070 2020 v.2 |
非凡出版 |
|
8. |
969.08 0070 2020 v.3 |
非凡出版 |
|
9. |
969.08 0070 2020 v.4 |
非凡出版 |
|
10. |
969.08 0070 2020 v.5 |
非凡出版 |
|
11. |
春仔花細工 : 傳遞祝福的纏花手作 |
426.77 7558 2016 |
旗林文化 |
12. |
工藝製造現場 : 第一話 :
鍛.練 |
NTCRI 964 4314 2021 |
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|
13. |
木目金の教科書 |
ABK 472 0414 2014 |
東京美術 |
14. |
典藏之寶 |
NTCRI 960 4314-3 2016 |
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|
15. |
典藏之寶. II |
NTCRI 960 4314 2019 |
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