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獸現形—文物中的奇幻生物》帶我們走進一個充滿想像與神秘的世界,這裡的神獸不只是古老故事裡的幻影,而是真真切切躍然於一件件文物上。書裡的神獸像龍、鳳凰、麒麟與玉兔,不僅有華美的外型,更蘊含著古人對自然、生命和幸福的願景。
透過四個面向——神獸長什麼樣子?它們在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?擁有什麼神奇力量?又出現在哪些文物和場所?——書中的介紹一步步揭開這些奇幻生物的秘密。我們可以看到,它們不只是神話裡的英雄,還是工匠巧思與信仰的結合,是繼承千年文化的橋樑。
翻開這本書,彷彿能聽見古代的故事低語,在青銅器、壁畫、廟宇裝飾中,那些神獸活靈活現地向我們訴說他們的傳奇。這不僅是一本藝術導覽,更是一次充滿趣味與文化厚度的探索旅程,讓我們用新的眼光,重新認識這些從文物中現形的奇幻生物。
接著,朵朵化身為引路者,帶領讀者穿越神話與歷史的迷霧,從十種各具特色的神獸開始介紹。每一尊神獸都不只是傳說的化身,更像是一則生動的故事。
#朵朵愛閱讀 #好書推薦神獸現形 : 文物中的奇幻生物 #神獸 #國立故宮博物院 #文物 #展覽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▌ 三彩雙角獸
三彩雙角獸是一種鎮墓獸,古代用來守護墓葬的安寧,防止凶邪入侵,祈願逝者來世福壽綿長、安享天年。鎮墓獸常結合多種動物形象,甚至有時會出現人臉,形成外觀嚇人的奇幻組合,增添神秘與威懾力量。
這件白、綠、褐三彩的鎮墓獸頭頂長有一對鹿角,臉部宛如獅子,張大嘴巴,神情凜然。它呈現出動物盤坐的守護姿態,散發出莊重且威嚴的氣息。此件陶製鎮墓獸收藏於歷史博物館,見證了古人在冥界守護與美好祈願上的精巧想像與藝術表現。
▌ 鳩車尊
鳩車尊(清朝)銅製掐絲琺瑯器,以天雞尊的器型為基礎,逐漸演變出多樣造型。此件掐絲琺瑯用色豐富且色澤沉穩內斂,天雞尊的雙足造型轉化為雙輪的鳩車形態。鳩車源自漢代的兒童玩具,其與雞的主要差異在於頭上的雞冠。本作品的鳥首設計有一片既似雞冠又如羽毛般的裝飾,可視為天雞尊與鳩車的一種融合。此外,尊身器項還點綴有一隻獨角獸造型,增添了整體趣味與可愛感。
▌ 歲星神
▌ 熒惑星神
(清朝 丁觀鵬繪,出自《仿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》冊)
此作乃乾隆皇帝特命宮廷畫家丁觀鵬(1708-1771)臨摹清宮所藏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(479-?)所繪《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》冊頁而成。
所謂五星,即依五行(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)命名的五大行星;二十八宿則將天空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宮,每宮七宿,合計二十八宿。這些星辰與星宿經過擬人化,化身為各具特色的人物或獸首人身的神祇,大多配以坐騎。
本次展出的歲星神代表木星,喜愛白色,畫中以身穿白衣、豹首人身形象示現,坐騎為神秘的四不像。
熒惑星神屬火星,喜紅色,古代視為戰爭之星,畫家將其塑造成橘紅色驢頭人身的形象,擁有六臂,分別持有槍、劍、刀、環、斧、杵等兵器或法器,坐騎為同色系的橘紅驢,氣勢威猛,充分展現戰神的威嚴與力量。
▌ 象頭神
象頭神是印度教中受崇拜的重要神祇之一,祂的形象常以象頭結合矮胖且圓潤的身軀為特徵。
根據印度教傳統,象頭神是濕婆與帕爾瓦提兩位神祇的兒子,象徵著智慧與力量的結合。祂被視為能夠驅除各種障礙、帶來順利和平安的守護神,同時也是知識與文藝的守護者。
因此,人們在出行、營商、興建房屋或是應考等重要時刻,往往會先祭拜象頭神,祈求順利與成功。祂亦被賦予類似財神的角色,深受信眾敬仰。
▌ 虎爺
虎爺是民間信仰中重要的動物神,通常被供奉在神桌的下方,象徵神明的坐騎或助手。祂不僅協助神明傳遞訊息,還能幫忙搬運物品,承擔多種職責。
另一方面,患有腮腺炎的兒童,兩頰常會腫大異常,俗稱「豬頭皮」,而因為老虎會吃豬,民間相信虎爺擁有治療腮腺炎的神力。由於虎爺喜愛小朋友,因此被視為兒童的守護神。
▌ 瑞麅
古代傳說中,鹿滿五百歲便會變成白色,因此白鹿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長壽和吉祥的象徵。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蒙古貴族吉必力滾達賴特地送來一隻白鹿,恰逢乾隆皇帝的母親六十壽辰。為了表達對皇母的祝福,宮中特別請來傳教士畫家郎世寧(1688-1766),將這隻象徵尊貴與吉祥的白鹿生動地畫了下來,寓意深遠,充滿祝福之意。
▌ 金剛怖畏
此尊主面呈現牛頭,立姿展現,腳踏於象頭神等身上。
牛頭為藏傳佛教「無上瑜伽續」中的父續(方便續)大威德金剛教法的重要特徵。由此可推斷此尊為金剛怖畏系的本尊。其主面為牛頭忿怒相,左右及上方三面均呈忿怒相,而最頂端則顯現寂靜相,代表文殊菩薩。整體造像莊嚴肅穆,深具教義象徵意涵,體現了大威德金剛教法中怖畏與智慧相融的精神內涵。
▌ 仿定窯白瓷天雞尊
根據漢代志怪小說《括地圖》所載,傳說在世界的盡頭,有一座名為桃都山的高山。此山上生長著一棵巨大的桃樹,枝葉盤曲,據說長達三千里。在桃樹之巔,有一隻金色的神雞,名為天雞。每天太陽初升,光線首先照耀到這隻天雞,隨後天雞發出啼鳴之聲。待天雞一鳴,全天下的雞才會隨之齊鳴,彷彿天地間的晨曦由此被喚醒。
▌ 贔屭
明代文人李東陽在《懷麓堂集》中將贔屭稱作「霸下」,後來的考據認為兩者為當時的同音字。贔屭形似龍首龜身,有「龍龜」之稱,喜歡背負重物。
傳說大禹治水時曾降伏贔屭,令其協助移山疏通河道,為治水立下重大功勞。治水完成後,大禹擔心贔屭再次作亂,便用刻有治水功績的巨大石碑壓在贔屭身上,使其無法亂跑。
※書目資料
書名:神獸現形 : 文物中的奇幻生物
著者:王健宇, 鍾子寅
2024由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。
索書號:791.3 4342 2024
撰文/戴汝玲
2025.08.